COE再创新高:小型车配额证突破11.9万新元,买家抢跑政策调整前夕
在新加坡,拥有一辆汽车的成本再次攀升。2025年9月17日最新一轮拥车证(Certificate of Entitlement, COE)投标结果显示,各类价格几乎全线上涨。其中,小型车及电动车适用的A类COE价格冲上119,003新元,创下新高;大车适用的B类收于136,890新元,而可跨类别使用的E类更是飙至140,502新元。
这波急涨,正值政府宣布电动车购车补贴自2026年起将逐步缩减之后,引发不少买家提前入市抢购(来源:CNA)。
最新投标结果一览
根据陆路交通管理局(LTA)公布的数据,9月第二轮COE投标结果如下:
- A类(≤1,600cc & ≤130匹马力的小车与小型电动车): 119,003新元(比上轮涨约1.1万)
- B类(大车与大功率电动车): 136,890新元(涨约9,400)
- C类(商用车与巴士): 72,501新元(小幅上扬)
- D类(摩托车): 9,209新元(温和上涨)
- E类(开放类别): 140,502新元(涨逾8,000)
对于考虑续牌的车主,**现行配额溢价(PQP)**也同步走高,意味着续约成本同样增加(官方结果PDF)。
为什么会大涨?
多重因素叠加推动了这轮COE价格上涨:
-
政策时机:电动车补贴削减 政府宣布2026年起电动车购车补贴将减少,促使买家加速入市,尤其集中在A类和E类(来源:CNA)。
-
需求压过供应 COE配额固定,但投标需求骤增,自然推高价格(来源:Motorist.sg)。
-
车展与促销活动 恰逢车商大型展销会和促销季,短期需求被进一步放大(来源:SGCarMart)。
-
市场心理 “现在不买,之后更贵”的心态,带动更多观望者下单,进一步加剧涨势。
对普通新加坡人的影响
对家庭而言,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车贷月供增加。以目前水平计算,单是COE部分,就可能令月供增加数百新元,即使是大众化车型也不例外。
对于想买电动车的消费者,享受现行补贴的时间窗口正在收窄。分析人士提醒,一旦政策调整落地,市场需求或将回归平稳。
企业与车队业主同样面临更高的前期支出。C类与E类价格走高,意味着更新货车、巴士成本上升,最终可能转嫁到物流和配送费用上。
至于摩托车骑士,虽然COE也有所上涨,但仍远低于汽车类别。然而,对依赖摩托车通勤的基层群体来说,负担依然敏感。
市民声音
网络上反应迅速而激烈。
在HardwareZone论坛上,有用户直呼:“哇……B类COE 136,890……太夸张了!”表达了震惊与无奈。
在Roads.sg的Facebook页面,网友留言:“哇靠,越来越高了。”
在Reddit新加坡区的讨论则更务实:现在买还是等一等?有人认为这是补贴消息带来的短期冲击,也有人担心若观望,未来只会更贵。
整体情绪:焦虑与无奈,许多人质疑,中产阶层的购车梦是否正变得遥不可及。
政策背景
COE制度自1990年实施,旨在控制车辆总量,避免道路过度拥堵。车主必须通过投标,获得10年使用权。
历年来,政府不断通过调整配额、注册费与补贴,来平衡交通承载力、环保目标与购车负担。此次价格飙升,正凸显出政策微调(如电动车补贴)对市场的迅速传导效应(来源:海峡时报)。
接下来会怎样?
市场关注的焦点是10月初的下一轮投标:涨势是否持续,还是会在短期需求释放后趋缓?走势也将取决于政府是否进一步明确电动车补贴细节,以及是否调整配额。
总结
本轮投标,A类COE突破11.9万新元,凸显了需求与政策的紧密联动。对买家而言,门槛再度升高;对政府来说,这也是一次提醒:如何在交通政策、可负担性与市民的用车愿望之间,找到更精细的平衡点。
📌 小科普:什么是COE和PQP?
什么是COE?
- 拥车证(Certificate of Entitlement),赋予车主在新加坡拥有并使用车辆10年的权利。
- 买新车必须先投标成功,才能注册车辆。
- 每月两次投标,价格由市场供需决定。
为什么新加坡要有COE?
- 控制有限道路资源上的车辆总量。
- 保持交通可控,同时鼓励公共交通使用。
什么是PQP?
- 现行配额溢价(Prevailing Quota Premium): 最近三个月COE平均价。
- 主要用于车辆10年期满后,车主选择续牌而非报废时。
- 走势与COE一致,但变动更平缓。
五类COE一览:
- A类:小车(≤1,600cc & ≤130马力)、小型电动车
- B类:大车及大功率电动车
- C类:商用车与巴士
- D类:摩托车
- E类:开放类别,可跨类使用
- 有效期: 10年,可续5年或10年
- 关键影响: COE往往占新车总价的一半甚至更多
-
Previous
COE Surges Again - Category A Hits S$119,003 as Buyers Rush Ahead of Policy Changes -
Next
When Platforms Change the Rules: Slack’s Price Shock and Claude’s User Ban